最近,我与不少近年去过中国的日本朋友交流,他们都说中国变得越来越美了。确实,中国不仅城市乡村更美了,自然生态也更美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山更青了。
中国的环境污染曾经一度很突出,但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政府更加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最近,中国两个能源新数据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一个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继去年历史性超越火电之后,今年前六个月持续攀升至占中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另一个是7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超传统燃油乘用车,成为市场新主流。这两个“新突破”表明中国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从2015年到202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46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0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河北省的炼钢污染曾经很“有名”,但是近十年来,河北钢铁集团对生产全流程实行超低排放改造,其所属一家企业新厂区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2%,吨钢水耗降低46%,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少75%。
陕西榆林盛产煤炭,但是煤炭现在不只用来发电了,当地能源化工公司经过加热、分离、催化、聚合,将黑色煤炭变身为可降解材料,被制作成半导体、纺织品、涂料、座椅等产品。
2023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长期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林斯通这样评价:“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例子。”
在中国城市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成风尚。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享受优惠;在外卖平台点餐选择“无需餐具”,可显示减碳数量,并获相应积分;骑单车出行,碳减排量计入账户,达到一定条件后可兑换出行福利……绿色消费成为新风尚,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他就提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再有几个地球都不够我们消耗!”“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习主席在纽约联合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主席强调,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彰显中国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主动。
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合作。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同时加强对外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在非洲尼日尔阿加德兹大区,中国能建承建的柴光储互补项目投产发电,当地实现了从4—6个小时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供电。在印度维里亚姆港,由上海振华重工承建的印度首个自动化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其第二和第三阶段计划于2028年完工,将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港口之一。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港,中国新能源汽车由此进入欧洲市场,不仅为这座老港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有效促进了当地绿色发展。
2023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奖项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以表彰这一模式对近岸海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由浙江6300多人、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惠及一线收集群体,达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然而,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仍然路途漫漫。绿色发展与经济生产特别是制造业活动存在内在冲突,主管部门没有充分的授权去执行环保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或企业的减排意识仍较弱,仍在保护落后产能。
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300多项举措,其中不少措施旨在深入推进环保、减排和新能源利用,尤其是注重相关机制体制的建立,使绿色低碳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这次会议将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会议将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得更美。
绿色发展也是日本的重要发展目标。2020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转型。2021年,经产省发布了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鼓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碳排放。
北海道已经走在绿色发展的路上。北海道拥有日本最佳的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条件。石狩市已建成日本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今年初开始商业运行,发的电已传输供札幌使用。据说,还有很多家能源企业计划在北海道投资风电站。
我还了解到,苫小牧市作为北海道重要的沿海工业城市,其海底封存着30万吨二氧化碳,这是日本国内首次进行大规模的碳捕捉和封存试验,凝结着不少先进的技术。
东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绿色发展也应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今天在关系子孙后代福祉的绿色发展这一使命上,我们应该携手合作。我在北海道的任内,将积极履行这一重要使命,推动中国与北海道的新能源合作。